(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姚二曼 刘雪妮 “粮食仓储库已经全部建好,烘干塔和加工设备正在进行调试,今年麦收就可以全部投入使用。”说起即将到来的夏收,临渭区西格玛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五届非常兴奋,“这几年晒粮、存粮的难题一下子解决了,而且今后从种收、仓储、加工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也基本实现。” 在这之前,王五届的重心都在如何种好粮食上。他的父辈们虽然一直在土地上耕耘,但王五届和土地打交道的时间并不长。“2018年8月流转了土地,9月注册合作社,10月种了第一季小麦。”王五届笑言,以前干工程管理的他,感觉种地应该和管理工程一样,做好规范把控就可以。“真正踩着泥土扑下身子干后才知道,种好地远不止那么简单。” “刚开始那会儿,听种地的人说,一亩地施100斤复合肥就可以,我就想着用150斤,肥大水足还能不打粮?”后来农技人员到地头一检测,80斤复合肥就足够了,第二年返青期间再少量追加氮肥就行。“肥大不一定有好收成,过量施肥对作物生长不利,而且容易形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种地还是得讲究科学。”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外,到了粮食管理的关键节点,王五届经常会向区植保站的农技人员请教。现在的他,早已对种粮的专业术语如数家珍。 王五届从670亩流转土地起步,第二年增加到了1200余亩,还全流程托管了5000亩,他从传统的人工生产转向规模化机械生产,增加了先进植保无人机以及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其中最大的一块田是100亩,还有很多是十几亩、二十多亩的小地块,无法连接成大田块,让规模化种植效益大打折扣。 如何破解困局?王五届适时引入“联合经营”,以农户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红的模式,将农户与合作社捆绑,既提高了群众的收益,也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使碎片化耕种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合作社和农户实行合同两年一签,农户一亩地交纳450元托管费,接下来每一年每亩地固定分红1000元,连续两年分红后,再返回每亩450元的托管费。”王五届说,随着种粮效益的持续提高,这几年给群众的分红也在相应增加。 劳动力投入越来越少,收益却不断提高,随着群众对把土地交给职业种植者的认可度逐年提高,王五届流转的土地面积增加到2300余亩。 产业规模化基本形成,但晾晒和储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每一料收获的粮食总量在200余万斤。”王五届说,以前每一年都要提前联系晾晒场地,寻找镇子周边一些大的硬化地面。场地无法满足的时候,还要拉到外面进行晾晒,增加了成本。2021年的秋淋灾害天气更是让他焦头烂额,收回来的玉米没有足够晾晒的地方,不得不到处用彩条布搭棚子,雇用大量人工找来不少机械,把粮堆从这边倒到那边,转天又从那边倒回来,防止粮食大量堆积发热霉变。 “那段时间,我每天盯着天气预报,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因气候环境对农业影响非常大,现在王五届的手机里还保留着各种版本的天气预报。 王五届坦言,这几年自己种粮的收益稳步提高,很大程度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项目,更是给他的发展加上了“助推器”。 “项目日烘干能力是200吨,储备能力达到1200万斤,不光满足了合作社的烘干储存需求,也能为当地群众服务。”王五届说,就地烘干仓储让他们可以从源头保证粮食的品质,为今后的粮食加工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在粮食加工车间,绿色环保石磨面粉机组正在调试,王五届全产业链的雏形基本形成。“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将有效提高种粮收益,增加粮食附加值,让我们种粮人享受到更多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红利。”对未来,他信心满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