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争做全球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2022-02-10 09:33:54 来源:《国资报告》

从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算起,中国核电已走过了30个年头。 一路走来,中国核电人收获了哪些荣耀、遭受了哪些挑战?“双碳”背景下,中国核电事业发展正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风险?未来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好国家战略,造福人类?围绕上述问题,《国资报告》对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进行深度专访,探寻相关问题的答案。

起步:体现国家意志 代表国家利益

《国资报告》:秦山核电是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被誉为“国之光荣”。30年前,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核电?老一代核电人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从零起步,建设秦山核电站的?

卢铁忠: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核电是核工业产业链皇冠上的明珠,从起步阶段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大关注,体现了国家意志,代表着国家利益。

我国核工业发轫于1955年1月15日。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我国郑重宣布了建设秦山核电站的决定。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共有18个部委、100多个科研单位、600多个制造厂家、10多个施工单位等协同参与秦山核电站的建设。1991年12月15日,实现了首次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掌握了自行设计、自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通过秦山站的建设,我国真正掌握了核电技术、培养了核电人才、建立了系统的核安全文化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至今,秦山核电站累计输出了2500余名骨干、近100名核电企业高管。可以说凡是国内有核电站的地方,就会有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输出的管理、技术和人才。30年后,秦山核电站依然“体魄”强健、运行良好。在国家核安全局同意延续运行许可证基础上,2021年11月5日,国家能源局浙江能源监管办完成对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延续运行电力业务许可证的审核和办理,有效期延长至2041年12月15日,机组容量变更为350MW,再次开创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的先河。

成长:核安全文化为灵魂 追求卓越为永恒

《国资报告》: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您如何评价中国核电乃至中国整个核电产业的安全水平?您认为秦山核电站安全运行30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卢铁忠:30多年来,我国核电站运行水平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与放射事件分级表(INES)二级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2020年,全球约440台核电机组,其中满分机组80多台,而我国近50台机组中共有28台机组达到了满分,约占世界满分机组的1/3。2021年,中国核电满足核算条件的22台机组中,预计有19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满分机组数和满分比例数都是排在世界第一,继续保持领先水平。我认为,安全不仅靠管理、制度、技术,更要靠文化的培育和引领。

回顾中国核电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核电一直视核安全文化为灵魂,追求卓越为永恒。我们始终铭记“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将确保安全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贯彻“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树立法治意识、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坚持高水准的安全文化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建立了以确保安全为核心的运行制度体系。明确领导做安全生产的表率,政策决策、组织搭建、资源配备以安全运行为首要目标。建立以值长为中心的核电厂安全生产指挥体系,让听得炮声的人对核安全事项拥有充分的决策权。在遭遇核安全风险挑战时,当班值长有权直接下令停机停堆,无须请示公司领导层。我们推行安全总监巡查、经验反馈等制度,开发使用设备可靠性管理、防人因失误等系统工具,生产中秉持保守决策,严守安全边际。

《国资报告》:中国核电产业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坚持自力更生,建设了秦山核电站;一方面坚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设了大亚湾等核电站。您认为,这两条技术路线在实际发展中是如何互相促进的?未来中国核电产业壮大,如何从改革、创新中汲取力量?

卢铁忠:核电是世界性的事业,所有核工业者都是息息相关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在核电界形成了开放透明、经验反馈的学习型组织氛围。对于中国核电而言,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一直并行不悖、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品牌“华龙一号”,就是在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机组技术体系基础上,吸收了美国AP1000的非能动的设计概念和俄罗斯VVER的双层安全壳的安全布置,并在采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开发出了独特的177堆芯设计,进而达到了国际最高安全标准。

改革是激发人活力的必由之路。我深信,改革是有风险的,但不改革风险更大。2021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和落实落地的考核要求70%,我们现已完成91.1%,超额完成既定任务。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用好改革政策工具包,更好地落实市场化经营方式,优化投资管理和经营管理模式,重视市值管理,积极孵化新平台,点燃员工心中的那团“火”,实现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正相关,让富有成效的管理者和优秀员工不断涌现、实现与公司共成长。在技术创新方面,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高温气冷堆和第四代堆中的快堆。未来,中国核电将坚持“小核心、大协作”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与诸如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改进和推广高温气冷堆技术、快堆等新一代反应堆。

《国资报告》:在您看来,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核电的人才队伍建设处于怎样的水平,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卢铁忠: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中国核电拥有员工16000人,其中操纵员600余人,高级操纵员700余人,员工平均年龄34岁。通过项目合作、柔性双聘等方式聘用了多名院士参与到公司科技研发活动中。对标国际一流核能公司,中国核电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面还将持续发力。

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机制激励人,用精神鼓舞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和设置彭士禄科技创新示范区、“人才特区”等措施更快地培养人才、聚集人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更好践行“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铮铮誓言和赓续国资央企的“红色基因”。通过市场化、契约化管理机制的落实,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建立依托重大工程、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机制。加强现有干部队伍的培训和组织发展工作,建设一支与公司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战略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国资报告》:中国核电是中国核科技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者。在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历程中,遇到了怎样的挑战?有哪些值得分享的宝贵经验?

卢铁忠:1991年12月31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订了以秦山核电站为参考、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协议。恰希玛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以此为标志,中国核电同步开展了核电技术配套服务“走出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除了技术服务走出去,中国核电在国际组织层面的交流和“走出去”也在持续进行。公司与国内外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每年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支援数十名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各国核电运行、建造领域经验共享与技术、管理能力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技术服务走出去和人才走出去,中国核电人开阔了视野,积极吸收借鉴了全球不同国家核电同行的先进经验;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多样性的技术创新和集约型经验分享的有机融合,中国核电形成了相较于同行更强的驾驭不同堆型的复杂性的独特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核电运营水平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未来:核能助力双碳目标 清洁赋能美好生活

《国资报告》:核电是重要的清洁能源。能源保供以来,更多人对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30年来,中国核电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在您看来,未来核电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面临哪些具体的挑战?

卢铁忠:核电是一种高质量、高密度、零排放的清洁能源。1千克铀235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700 吨标准煤,而且不排放二氧化碳。核电全产业链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与水电、风电相当,仅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五分之一,比煤电约低两个数量级。过去30多年里,中国核电累计贡献清洁核能超过1.2万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8.99亿吨,相当于种植超过288万公顷绿色森林。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核能将作为基荷电源更好地发挥与间歇性、波动大的风电、光伏等协同效应,更好地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清洁低碳发展的需要。除核能发电外,核能的供热、制氢、供汽、海水淡化、同位素生产等新功能可以更好地造福人民。我认为,核能应用的最大挑战就是核能的安全性以及公众对于核能安全性的正确认知。我国核能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站在了世界第一方阵,再往前将是一片“无人区”。如何在“无人区”探索前行,更好地引领全球核能事业的发展,我们既有压力又有决心和信心。我们将保持追求第一、超越自我的斗志,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电站先进安全运行指标体系和安全文化指标系统,将其推向全球,走向世界,推动核能事业朝着更加先进、更加可靠、更加经济、更加放心的美好前景演进;增强“你对核电的疑问,就是我们的责任”的自觉,更好践行透明、公开、平等、广泛、便利为原则的“3C”沟通理念,即Confidence(信心)、Connection(联结)、Coordination(协同),持续夯实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核能事业的社会基础。

《国资报告》:据了解,未来中国核电将在现有秦山核电基础上再造一个“新秦山”。请问,“十四五”期间,中国核电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卢铁忠:公司将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回报股东,服务社会,促进员工发展”的经营宗旨,持续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将以推动全球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五业并举”赋能美好生活。一是践行核安全文化,打造金字招牌,持续壮大核电市场规模。公司将始终做到安全第一、建设精品工程,培育一流人才队伍。“十四五”末,年度核能发电量力争达2000亿千瓦时,70%以上核电机组运行业绩及综合指数继续保持全球领先。二是探索模式创新,协同客户需求,拓展核能多用途利用。积极挖掘传统核电基地商业大堆价值,有序推进“核电+”项目落地,提供核能供热、制氢、供汽、海水淡化、同位素生产、园区综合智慧能源服务等。三是发挥核电技术服务专长,促进核能事业国际合作步伐加快。将继续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国家间的“百年联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四是坚持融合发展,结合地方需求,发挥核电基荷电源属性和核电厂址地理优势,壮大非核清洁能源产业,更好地服务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以秦山核电为例,充分发挥核电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扶持海盐发展核电关联产业。五是坚持创新发展,积极突破敏捷清洁技术产业。将密切关注能源电力新技术、多种能源耦合技术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围绕机组安全性能提升、华龙一号运维等项目开展技术创新。适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和产业推广。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未来,我们将牢牢把握新机遇,携手各个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赓续“国之光荣”的优良传统,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积极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开启“核能助力‘双碳’目标,清洁赋能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为世界核电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贡献更多力量!

标签:

推荐阅读>